稀散金属材料的创新应用
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

稀散金属材料的创新应用

领 衔 人:潘锦功
团队人数:17人
创建时间:2010年1月
所在单位: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已获荣誉:

2019年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发明一等奖 2019年建材与家居行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类一等奖 2019年中国建材集团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类一等奖 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新材料奖

[ 工作室介绍 ]

稀散金属材料的创新应用工作室隶属于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下属子公司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是一支由海归博士潘锦功带领的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3岁。工作室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用材料革命引领和推动产业革命,成功研制的超高纯(纯度超过99.99999%)碲、锌、镉、锑、铟材料制备的红外探测器已列装于“东风”系列导弹、“红旗”系列导弹、歼15等歼击机等武器装备,在CT机、红外测温仪等医疗设备上也有广泛的应用。2018年研发生产的碲、锑、镓、铋、锡、铟被美国内政部发布的13817号行政令列为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产品。

稀散金属材料的创新应用工作室在2011年率先提出了碲化镉新能源材料理论,将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作为主研方向,研究成果引全球瞩目,但也同样受到了来自同行质疑,2014年,多数团队人员因为顶不住压力大幅流失,但以潘锦功博士为核心的十几位创新创业团队成员依旧恪守初心,咬牙坚持,用众筹的方式苦苦经营团队。在3年的不懈努力和集团的支持下,团队在20178月生产出世界第一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2018年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全面落成,2019年实现产品销售额3.2亿元,利润5100万元。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技术自出现以来一直受到了媒体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连续四年对发电玻璃进行了专题报道(201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以《挂在墙上的油田》为题进行了报道。2017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以《玻璃墙,发电厂》为题进行了报道。2018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以《采天地之能》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2019年中央电视台以《创新的力量》对发电玻璃进行了专题报道),日本电视台也以《中国四川,把优秀人才带回家》为题在全球76个国家播放节目介绍碲化镉发电玻璃团队。工作室以服务国家、服务国防为目标,开发社会适用的产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技术突破,在碲化镉发电玻璃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稳定量产、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目前,产品已在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奥运会场馆应用,在河北赤城建成了亚洲第一大矿山修复地面电站,并在张北地面电站,世界十大高原国际机场—九寨沟黄龙机场,中国最大BIPV建筑攀枝花石墨烯智能制造工业园,边防哨所等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截至20204月,团队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77项,授权38项,参与标准制(修)定共28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13项。并荣获了2019年中国建材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年美国爱迪生发明专利大奖、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新材料奖、中国建材集团技术进步一等奖等,进入中国陆军“十四五” “四新”材料推广应用清单、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2019年四川省名优产品推广应用目录》、成都市首批节能环保装备推荐目录和交通部十四五绿色智慧交通材料推广应用清单等。


创新工作室设有明确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专业人才发展路径,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技能培训,每年都多次邀请来自世界知名学校和企业的专家来公司交流授课,与哈佛大学、新泽西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就稀散金属材料制备及碲化镉发电玻璃技术研发等领域建立了持久深入的合作关系,有步骤地鼓励和孵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项目,坚持用科技创新作为源动力推动我国新材料和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