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18

匠心淬砺终成锋——2025年江西省“天工杯”机械冶金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完美收官


来源: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浏览:651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10月14日至15日,公司工会今年承办的最后一场江西省“天工杯”技能竞赛——维修电工赛项精彩收官。其中,来自江铜集团的选手殷欣、李思良摘取冠亚军,来自宜春的刘群、张李军屈居第三、第四名,来自江铜的徐军杰和鹰潭的梁子辉则分获第五、第六名。

据了解,在此前结束的机修钳工和化学检验员赛项中,来自江铜的周文博和九江的曾浩帆分别取得第一名,来自其他单位的选手也各有所获。这项由江西省总工会主办、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会承办、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协办的省级一类赛事,先后汇聚了全省14支代表队、81名选手参加决赛,不仅是全省机械冶金行业技能人才的“巅峰对决”,更因比赛所带动的学习培训、初赛复赛和交流互促,在全省演绎了一场匠人筑梦、技能争锋的精彩盛宴。

一场高水平的比赛,不仅需要“台前”的精彩表现,更离不开“幕后”的精心筹备。自赛事启动以来,省总工会便以“高标准、严要求、广覆盖”为导向,站在赛事“总设计师”的高度指导各方推动工作,对竞赛规则与评分标准、理论题库的专业性和实操项目的实用性均提出严格要求,确保赛题既贴合行业前沿技术,又紧扣生产一线需求。三项比赛过程中,省总工会坚持全程督导把关,以严谨细致的态度为每一个环节都夯实公平基础。

作为承办单位的江铜工会,则以“主人翁”姿态扛起大赛落地的重任。赛前数月,江铜工会便组建竞赛执委会,将任务拆解为“赛前报名筹备、赛中组织保障、赛后宣传报道”三大板块。为让来自全省各地的选手都能专心比赛,江铜工会提前收集参赛队伍饮食、住宿需求,全过程高效组织协调,全力做好办赛相关工作和后勤服务,协调酒店提供“赛事专属服务”,以“家的归属感”消除选手后顾之忧。

而协办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更是以“专业护航者”的身份为赛事赋能。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确保竞赛“零误差”,工作人员连续一周驻守赛场,对每一台实训设备、每一套竞赛耗材进行“地毯式”检查;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则依托国家级技能竞赛集训基地的优势,将实训中心改造为“标准化赛场”,还组织学院教师团队加入后勤保障组,化身“赛场管家”,用专业素养为赛事“保驾护航”。

对选手而言,在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藏着他们数月如一日“以汗为墨”的备赛坚守。“能包揽前六,不是运气,是集训时‘熬’出来的!”赛后,江铜集团选手殷欣的一句话,道出了他以“苦”换“赢”的制胜密码。早在赛前数月,江铜便启动了“精英选拔+高强度集训”模式,备赛组特别邀请公司内外部的技术能手和名师教练担任集训导师,针对选手的薄弱环节“量身定制”提升方案,全公司十余名种子选手开启“白加黑、五加二”的奋斗姿态,甚至主动牺牲国庆长假休息时间与时间赛跑。

集训基地的灯光,是这段时光最亮的印记,每天清晨和深夜,他们利用工余时间捧着厚厚的《电气控制技术》《自动化设备故障排查》教材逐页标注重点,把易错的电路图手绘在笔记本上。实训环节,选手们反复练习电路接线、PLC编程、变频器调试等操作,手上的老茧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工装上的油污洗了又沾,却没人喊过一句累。“匠心在细节”,哪怕是接线时的导线长度、端子排列的整齐度,他们都要求自己“分毫不差”,常常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操作,重复练习上百次。

这场“天工杯”竞赛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选手们的奋斗故事已然成为激励全省职工成长的“活教材”,它不仅让“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书写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的科学范本。

本次竞赛如同一条“纽带”,串联起企业、院校、工会三方资源,描绘出产教融合新篇章。站在人才强省建设的浪潮中,技能竞赛的意义已逐渐镌刻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的工匠精神传承之路。未来,随着更多赛事的举办、更多培养机制的完善,必将涌现出更多技能人才,为全省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让“匠心”结出更多“硕果”,让美好“蓝图”加速成为“实景”。